当前位置: 帮助手册 > 相关文档 > 基金证券电子书 > 证券投资基金 > 第十五章 基金绩效衡量

第一节 基金绩效衡量概述

发布时间:2013-11-04 11:21:14


   一、基金绩效衡量的目的与意义 基金绩效衡量是对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衡量,其目的在于将具有超凡投资能力的优秀基金经理鉴别出来。基金绩效衡量不同于对基金组合本身表现的衡量。基金组合表现本身的衡量着重在于反映组合本身的回报情况,并不考虑投资目标、投资范围、投资约束、组合风险、投资风格的不同对基金组合表现的影响。但为了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做出正确的衡量,基金绩效衡量必须对投资能力以外的因素加以控制或进行可比性处理。 投资者需要根据基金经理的投资表现来了解基金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投资目标,监测基金的投资策略,并为进一步的投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投资顾问需要依据基金的投资表现向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投资建议。基金管理公司一方面为吸引基金投资会利用其业绩表现进行市场营销,另一方面会根据绩效衡量提供的反馈机制进行投资监控,并为改进投资操作提供帮助。管理部门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也会对如何恰当地使用绩效衡量指标加以规范。所有这些方面都依赖于对基金绩效的正确衡量以及对绩效信息的恰当利用。不言而喻,不正确的绩效信息以及对绩效信息的不恰当运用都会带来不利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二、基金绩效衡量的困难性与需要考虑的因素 基金绩效衡量的基础在于假设基金经理比普通投资大众具有信息优势。他们或者可以获取比一般投资者更多的私人信息,或者可以利用其独到的分析技术对公开信息加以更好的加工和利用。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人们期望能够通过绩效衡量将具有超凡投资能力的优秀基金经理鉴别出来。但向题是要对基金经理的真实表现加以衡量并非易事。 首先,基金的投资表现实际上反映了投资技巧与投资运气的综合影响,绩效表现好的基金可能是高超的投资技巧使然,也可能是运气使然。理论上尽管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对两种情况的影响作出一定的分析判断,但实际上很难将二者的影响完全区分开来。换言之,统计干扰问题很难解决。 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要验证一个基金经理是否具有高超的投资技巧,统计上需要有大量的观察值,而这一要求在实际中往往很难得到满足。 其次,对绩效表现好坏的衡量涉及到比较基准的选择问题。采用不同的比较基准,结论常常会大相径庭,而适合基准的选取并不一目了然。 再次,投资目标、投资限制、操作策略、资产配置、风险水平的不同往往使基金之间的绩效不可比,因此可比性问题常常使基金之间有意义的比较变得非常困难。 最后,绩效衡量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基金本身的情况是稳定的,但实际上基金经理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操作策略、风险水平做出调整,从而也就会使衡量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此外,衡量角度的不同、绩效表现的多面性(如既要评价组合表现的风险调整收益,也要评价组合的分散性程度)以及基金投资是投资者财富的一部分还是全部等,也都会使绩效衡量问题变得复杂化。 目前,尽管在对基金绩效的衡量上各种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为人们所广泛认可的方法。为了对基金绩效做出有效的衡量,下列因素必须加以考虑: (一)基金的投资目标 基金的投资目标不同,其投资范围、操作策略及其所受的投资约束也就不同。例如,债券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由于投资对象不同,在基金绩效衡量上就不具有可比性。再例如,一个仅可以进行小型股票投资的基金经理与一个仅投资于大型公司的基金经理也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在绩效比较中必须注意投资目标对基金绩效衡量可比性所造成的影响。 (二)基金的风险水平 现代投资理论表明,投资收益是由投资风险驱动的,而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深深地影响着组合的投资表现,表现较好的基金可能仅仅是由于其所承担的风险较高所致。因此,为了对不同风险水平基金的投资表现做出恰当的考察,必须考察该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是否足以弥补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即需要在风险调整的基础上对基金的绩效加以衡量。 (三)比软基准 从成熟市场看,大多数基金经理人倾向专注于某一特定的投资风格,而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可能受市场周期性因素的影响而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因此,在基金的相对比较上,必须注意比较基准的合理选择。 (四)时期选择 在基金绩效比较中,计算的开始时间和所选择的计算时期不同,衡量结果也会不同。一些公司常常会挑选对自己有利的计算时期进行业绩的发布,因此,必须注意时期选择对绩效评价可能造成的偏误。 (五)基金组合的稳定性 基金操作策略的改变、资产配置比例的重新设置、经理的更换等都会影响到基金组合的稳定性。因此,在实际评价中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考虑。 三、绩效衡量问题的不同视角 (一)内部衡量与外部衡量 基金公司可以利用详尽的持股与交易数据从内部对基金的绩效表现进行深人和符合实际的评价,研究者、投资者以及基金评价机构只能依赖收益率等数据从外部对基金的绩效做出分析评判。 (二)实务衡量与理论衡量 实务上对基金业绩的考察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选定的基金表现与市场指数的表现加以比较;二是将选定的基金表现与该基金相似的一组基金的表现进行相对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易行,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如何选取适合的市场指数,如何对基金进行分组等问题的困扰。特别是同组比较实际上存在同组基金风险一致的隐含假设。 与实务方法不同,理论上对基金绩效表现的衡量则以各种风险调整收益指标以及各种绩效评估模型为基础,理论方法一般均需要特定的假设条件。因此,理论方法在应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有效性也常常受到人们的怀疑。 (三)短期衡量与长期衡量 短期衡量通常是对近3年表现的衡量。长期衡量则通常将考察期设定在3年(含)以上。与成本理论中的短期最优不等于长期最优类似,基金的短期表现与长期表现也常常不一致。一般认为,基金投资是一项长期投资,投资者更应注重基金在长期的一贯表现,但实际上短期表现往往更会受到投资者的重视。 (四)事前衡量与事后衡量 事后衡量是对基金过去表现的衡量。所有绩效衡量指标均是事后衡量。“过去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表现”,事后衡量的有用性常常受到质疑。对人们更有用的是对基金绩效的未来变化能够起到预测作用的事前绩效衡量,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可靠的事前绩效衡量方法,因此,人们也只能将事后衡量的结果作为有效决策的出发点。 (五)微观衡量与宏观衡量 微观绩效衡量主要是对个别基金绩效的衡量。宏观绩效衡量则力求反映全部基金的整体表现。 (六)绝对衡量与相对衡量 仅依据基金自身的表现进行的绩效衡量为绝对衡量。通过与指数表现或相似基金的相互比较进行的绩效衡量则被称为相对衡量。收益、风险、风险调整收益指标均有绝对与相对之分。 (七)基金衡量与公司衡量 基金衡量侧重于对基金本身表现的数量分析。公司衡量则更看重管理公司本身素质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