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理财十大误区

误区1: 在银行买基金更安全 展恒分析:银行只是基金的一个销售渠道,并不会对基金投资做任何的保障,在任何证监会认证的销售机构购买基金,都跟银行具有同等的金融安全级别。而且,银行一般不愁客户,往往在认购上会按照最高标准收费,增加了客户很多不必要的投入。同时,银行并没有专门的研究团队研究基金,因此不能为客户投资基金提供任何专业的建议。 误区2:买了基金不用管,握着不放 展恒分析: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说法。很多非专业基金研究机构为了逃避投后服务,欺骗客户说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产品,不用打理。往往客户赔了钱,也只能忍着,错过很多解套的机会。虽然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类产品,通过较小的资金获得较多的投资组合,从而规避单一投资风险,但是,购买基金也会承受市场风险。同时基金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与不同的经济要素相关联,因此需要通过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调整所持基金的比例。   误区3:基金公司资产规模越大 产品越好    展恒分析:基金公司资产规模大,只能说明基金公司曾经做得不错或者市场做得好,并不代表其盈利能力。 基金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的环境以及其投研团队的投资策略是否能够抓住市场机会相关。很多基金由于核心成员(不限于基金经理)的离去,而完全丧失投资价值。    基金研究,需要摒弃掉很多无关数据,比如资产管理规模(货币基金除外)。重点研究基金投研团队的投资策略与风格指标,只有这些“硬”数据,才能反映基金真正的盈利能力。 误区4:买老基金不如买新基金    展恒分析:一般情况下,老基金有过往业绩做参考,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的历史表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更容易挑选些。新基金往往由于宣传力度较大,销售压力大,银行等非专业基金研究机构,往往以佣金为导向销售新基金,置投资者利益与不顾。    投资新基金相对于投资已发基金,需要更加细致的了解基金经理与其投资团队,需要有更多专业分析,因此,建议在有专业基金分析报告作为参考的情况下再进行投资,避免盲目打新。   误区5::只关注基金排名   展恒分析:基金排名是基金过往业绩的体现,只代表历史。在挑选基金时绝不能只看排名,尤其不能只以周排名、月排名、季度排名等短期排名作为依据来选择基金。    基金净值的变化与基金类型及投资风格相关性非常大,通过对过往数据的研究,一种基金风格很难一直取得非常好的业绩,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不同风格的基金比例。  误区6:基金净值低,价格便宜、风险就小,上涨空间也就大,买低净值基金划算   展恒分析:基金净值代表相应时点上基金资产的总市值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反映了基金资产的市场价值。投资基金收益的高低与买入时基金净值高低并无直接关系。真正影响投资者收益的是该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这也正是为什么像“分拆”,“大比例分红”这样为了盲目扩大规模而把净值降低促使投资人购买的营销手段只发生在2007年。 误区7:无视基金类型,以基金涨幅为标准选购基金   展恒分析:股市处于牛市,有很多投资者选择基金时往往只关注基金净值增长的快慢,片面的去选择净值增长快的基金,而忽略了基金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基金股票持仓比例不同、风险不同,收益也不同。例如,股票型基金的股票仓位在60%—95%,有的混合型基金的股票仓位在30%—95%。在牛市中,两种类型基金都会保持高的股票仓位以获得高的收益;但是在熊市中,混合型基金的仓位一般比股票型的低,风险规避能力较强。 误区8:保本基金能完全保本   展恒分析:许多投资者购买保本基金是冲着“保本”两个字,认为购买这种基金能保证投资本金的绝对安全。但多数保本基金的定义是“投资者在发行期内购买,持有3年期满后,可以获得100%的本金安全保证”。也就是说,三年之内投资者如果需要用钱,照样要承担基金涨跌的风险和较高的赎回手续费。所以保本基金不是无条件保本的,并且,投资保本基金还要承担时间风险。 误区9: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基金,净值跌时追悔莫及,基金涨时喜不自禁   展恒分析:买青菜还要货比三家,何况投资一掷千金。因此在买基金之前,需要做好功课,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了解所欲投资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然后审慎做出决定。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误区10:股票型基金最赚钱   展恒分析:股票型基金是指股票可投资比例最高的基金。要分享股市上涨的收益,必然要进行股票的投资,特别是在股市单边上扬的行情里,仓位越高越可能获得高回报。    但是,股票型基金也不会总是满仓操作,有时可能还不如一些偏股型基金的仓位高。而且,股市下跌的过程中,股票型基金的风险也是最高的。对于一些重本金轻收益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是比较好的选择,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是很好的现金管理工具。所以牛市中收益最高的股票型基金未必是每一个投资者最好的投资对象。